【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区财政局“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11-18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仁和区财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促进仁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仁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规划在总结“十一五”期间仁和区财政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十二五”时期仁和区财政改革和发展进行总体部署,体现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套,突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体制。

 

“十一五”期间仁和区财政改革和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仁和区财政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下,紧紧围绕《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克服“8.30”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圆满完成了财政“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支持和促进了仁和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财政收支情况

  (一)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

 “十一五”期间,通过财政和税务部门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起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保持了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使财政收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0,079万元,年均增长31.38%(见表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3,53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4.41%,年均增长23.37%;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6,542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5.59%,年均增长120.25%。

1 “十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地方财政

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

收入

小计

其中: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

2006

30,412

27,456

24,812

2,644

2,956

2007

32,566

31,311

27,902

3,409

1,255

2008

66,056

40,878

37,102

3,776

25,178

2009

60,789

43,694

39,280

4,414

17,095

2010

70,256

50,198

45,461

4,737

20,058

合计

260,079

193,537

174,557

18,980

66,542

年均增速

31.38%

23.37%

24.52%

14.77%

120.25%

(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区实现财政地方支出554,749万元,年均增长31.81%(见表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31,235万元,年均增长26.77%,政府性基金支出123,514万元,年均增长82.1%。在此期间,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理财方式和公共财政取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展明显,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财力保障。

2  “十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地方财政支出

一般预算支出

政府性基金支出

2006

54,401

50,558

3,843

2007

83,355

61,257

22,098

2008

134,803

94,724

40,079

2009

132,479

106,685

25,794

2010

149,711

118,011

31,700

合计

554,749

431,235

123,514

年均增速

31.81%

26.77%

82.1%

(三)财政平衡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0,079万元,获得上级补助301,586万元,调入资金448万元,实现财政支出554,74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5,677万元(见表3)。地方财政收入加上级补助、上年结余和调入资金减去财政支出和上解上级支出后每年平均结余2,885万元,全区财政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3  “十一五”时期财政平衡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地方财

政收入

上级

补助

上年

结余

调入

资金

地方财

政支出

上解上

级支出

预算

结余

2006

30,412

26,942

424

 

54,401

1,312

2,065

2007

32,566

53,472

2,065

 

83,355

1,423

3,325

2008

66,056

69,605

3,325

316

134,803

1137

3,362

2009

60,789

72,582

3,362

69

132,479

760

3,563

2010

70,256

78,985

3,563

63

149,711

1,045

2,111

合计

260,079

301,586

12,739

448

554,749

5,677

14,426

二、财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

(一)支持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间,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累计47,032    万元,重点围绕“稳煤兴工调结构,扎实建设新农村,发展旅游促三产,稳定和谐聚人心”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一区五园”、“一线四点”、“北联南扩”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进一步整合财政资金,及时兑现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全区经济的平稳发展。二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制定出台《仁和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促进大招商、招大商工作的开展,积极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和达产达效。三是加大对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以下简称南山园区)的资金投入。按“收入全留、滚动发展、定额补助”的财政体制,增加对南山园区的财政补助,支持园区加快发展。四是大力支持旅游服务业发展,积极安排落实资金用于旅游服务业的项目规划和建设,努力促进旅游、房地产、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

(二)支持“三农”取得实效

“十一五”期间,全区财政用于支持“三农”支出累计达       61,164万元。一是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扶持了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了农业政策性保险,促进了粮食、特色水果、烤烟、畜产品等上规模增效益。二是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切实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能源、人饮安全、生态环境的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在支持科教兴农方面,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四是积极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组干部报酬和村办公经费的补助标准,增强了基层政权的保障能力。

(三)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在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施分类施保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廉租住房补贴发放和廉租住房建设;及时拨付灾后救助资金,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2005年的4,558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1,931万元。

2、增强公共卫生投入。积极推进惠民医疗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积极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站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支出由2005年的1,366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7,881万元。

3、积极支持教育事业。认真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在春、秋季开学前将省、市、区配套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及时落实到各学校,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正常运转。教育支出由2005年的5,065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6,092万元。

4、大力支持科技事业。支持重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科学技术支出由2005年的214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217万元。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文化设施条件,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由2005年的159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889万元。

(四)积极支持“三创”工作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十一五”期间,通过合理调度和筹集资金,保证了“三创”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以城乡环境治理和风貌打造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区和乡村群众的人居环境,用于城乡社区事务和环境保护方面支出185,032万元。

三、财政改革和管理

(一)狠抓落实,不断深化财政改革

 1、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十一五”期间,我区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并不断加大综合预算实施力度,完善了定额定员标准体系,科学合理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公用支出标准,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需要,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了《仁和区区本级基本支出管理办法》和《仁和区区本级项目支出管理办法》,规范了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加大对基础项目库的审核和管理,确保项目预算的高效、规范、公平,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准确、合理。二是加强预算执行中各项收支的分析,实行依法理财,民主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支出政策,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管理,增强了财政的调控能力。

2、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规范了支付管理,提高了财政直接支付的比重,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预算执行监督,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施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大平台)工程,缩小授权支付,扩大财政国库直接支付的范围,将非支付单位、乡镇政府和乡镇学校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支付系统进行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宣传公务卡改革,为下一步公务卡改革的全面启动奠定基础;认真做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特别是对罚没收入的范围、票据的使用进行了规范,按照《仁和区关于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积极拓展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范围和领域,规范收入缴款行为。

3、“金财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财工程”应用系统得到大力建设和推广,完成了财政OA系统和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工作,并与人事工资信息数据实现了共享,促进了财政工作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下一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政资金监督、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完善了区级和乡镇机关津贴补贴第一步、第二步规范工作,理顺了机关单位收入分配秩序;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水平。

5、全面推进“乡财区管”改革。成立了仁和区乡镇财政管理中心,对全区二、三类乡镇政府财政及乡镇学校全面实行“账户统设、核算统一、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新模式,做到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政的收支管理,充分调动了乡镇(街办)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6、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合理界定了区乡两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提高了基层政权运转保障力度;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清理化解系统内债务1,814万元,系统外债务512万元;建立乡镇政府举债申报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十一五”期间,共化解乡村债务5,517万元;启动了全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二)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1、开展对财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在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财政机关中,重新修订和完善了财政管理制度。对内规范了财政资金在分配、审批、使用、绩效各个环节的管理程序;对外建立了公开、透明、方便服务对象的公开办事制度。

  2、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监管。严厉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强化对征收机关收入征缴的监督,确保预算收入的应收尽收。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机制,坚决依法处理各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3、强化政府采购监管,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政府采购工作规程、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督促单位依法实施政府采购,加大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开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政府采购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政府采购专家库和供应商库,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十一五”期间,全区政府采购规模累计已达34,554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7.97%。

4、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建设,充实评审队伍;继续扩大对项目的投资评审范围,加强工程变更监管和项目资金支付审核,努力节约财政投资成本。“十一五”期间,送审金额136,705万元,审减金额25,863万元,审减率18.92%。

5、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全面开展建账监管,大力推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点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建立和完善村组代理会计核算中心等工作,发挥了会计管理在加强财政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做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厉打击做假账等违法违规行为,树立会计诚信。

  6、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密切关注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把控制新增债务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对擅自新增债务的乡镇和单位实施处罚,确保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明确乡镇化解债务任务,建立化债奖励办法,调动乡镇化解政府债务的积极性。

7、深化财政监督工作。创新监督方式,积极探索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新机制;全面开展“四项清理”,加大对民生工程、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小金库”治理等重点支出项目的监督。配合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各项专项检查,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发挥了财政监督职能作用。

  8、把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作为依法理财的重要内容。不断扩大接受监督的范围,不断改进接受监督的方式,增强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的意识,通过建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联系制度,形成了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的日常机制。

  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必须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衡量财政工作的标准,把抓收入、抓支出、抓管理中的各项财政工作逐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使财政工作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必须依靠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财政部门是政府重要的综合部门,一收一支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涉及各方面利益的分配和调整。财政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理财思路。同时,有了区委、区政府的领导,财政工作才能赢得主动。

  必须坚持明晰的工作思路。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管家理财的主要执行者,始终如一地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理财方针,提出了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抓收入、抓支出、抓管理的工作方略,“十一五”期间,把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作为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坚持发展不动摇,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同时,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重点的工作思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并在管家理财中,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财政工作的全局观,支持了仁和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必须坚持高效务实、协调运作。财政工作必须重实际、说实话、算实账、求实效,实事求是地量财办事。搞好财政工作离不开部门间的相互支持,“十一五”期间,财政部门坚持协调运作、高效务实的作风,注意与相关部门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相互联动,得到了部门的理解配合,得到了广大财务工作者的支持。

  必须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财政部门以全面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财政机关为主线开展队伍建设,围绕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求实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遵纪守法的财政干部队伍。

 

“十二五”时期仁和区财政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前景展望与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们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五年时期,是我区步入加速发展,经济转型战略机遇期的五年时期。党的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放在突出的位置,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精神,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财政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经济调控、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理财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支持构建和谐仁和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经济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有利条件

从仁和区的发展形势看:一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促使原材料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我区煤炭行业产能将会转化为积极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效益。二是圣达富邦制动毂、东林汽车、两高两铁、炳仁线沿线、渡仁西线复线及沿线开发、仁和医院迁建、新城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在“十二五”时期将进行实质性建设,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对财政增收极为有利。一方面建设期间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建成后将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总量,同时,还将极大改善我区的区域发展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通过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一区五园”、“一线四点”的有力推进,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要素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科学的产业布局为“十二五”期间我区跨越式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区以恒鼎、圣达富邦、白云铸造、攀西石墨为骨干的一批企业初步形成了煤炭、钢铁延展加工、机械制造、耐磨铸件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产业链将不断延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不断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将明显增强,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将明显提升。四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晚熟芒果、石榴、畜牧、烤烟、蔬菜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将实现平稳增长。五是攀枝花城市向南拓展,为仁和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带动了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产业、休闲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联动发展,全区城镇化水平将明显提高。六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成效显著。随着田房箐安置房、田坝安置房、峻岭天下、和润小区、棚户区改造、城市保障性住房等项目的加快建设和仁和区商业影视城、仁和区四号地块、弯庄B地块、弯腰树地块的启动,以及二号桥连接线、仁和商业文化广场、风雨廊桥、滨河绿化带、宝兴街等地段的升级改造,我区城市人口将呈上升趋势,全区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稳步扩大,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七是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将逐步加大,入园企业也会有一定的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加上金江城市新区建设提上日程,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加大,对财政增收极为有利。同时,通过对金江城市新区的打造,功能片区的定位,城镇用地及园区工业土地开发的力度有所加大,土地出让收益将会得到大规模的上升。

从政策调整变化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时期,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步实施,财政收入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是收入政策调整。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国家将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推进资源税改革和开征环境税。由于我区属于资源型工业区,实施新的资源税税制将明显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对资源型产品开征新的非税项目也有利于财政增收。二是预算管理方式调整。国家将把预算外收入除教育收费外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这既有利于规范预算收支管理,也有利于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三是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加快开征水土流失费、水电资源开发补偿费等非税收入。四是上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随着上级财政实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按照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国家将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同时,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也将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这些转移支付政策,将更加有利于我区争取上级的支持,大幅增加全区的可用财力。

(二)不利因素

从国际国内发展的环境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投资增长放缓,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低速增长期,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调增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这将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退和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国家将对现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政府和企业的融资空间将会受到挤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这将对即期和远期财政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从产业层面看: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禀赋,我区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发展不够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产业结构易受产业政策和市场的约束,产业后续发展乏力。这种产业结构造成我区主导产业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壮大财源群体面临巨大压力。

从资金需求层面看:由于我区基础设施负债多、环境治理压力大、基本建设成本高,加之财政还本付息的任务较重,各种因素导致刚性支出增长大大高于财力的增长,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

  三、“十二五”时期仁和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把握发展大势和机遇挑战,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和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总体要求,以保障民生、促进发展为基本导向,以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为工作方针,以做大收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为根本任务,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创新财政工作机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继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力争在财政收入上有新突破。通过继续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建立起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2、绩效目标。按照公共财政取向,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重点地保障以下方面的支出:

  一是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倾斜。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创新财政支持“三农”投入机制。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切实做到财政用于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投入“三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导向,继续实施将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当年新增财力主要部分用于农村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十二五”期间,财政用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增长要高于当年可安排财力的增长。

  二是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困难乡镇倾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构建和谐社会倾斜,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规范基础管理,完善投入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就业、社保、社会救助、扶贫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教育、科技的投入要按法定增长,继续提高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继续增加对公益性事业、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

  四是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引领我区发展未来的重点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倾斜,支持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十二五”时期仁和区财政收支目标

  十二五”时期财政收支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40,00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达到300,000万元,财政收支规模翻番。

(一)财政收入预测

“十二五”时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达到140,600万元(见表4),充分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增长、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同步提高,为仁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4 “十二五”时期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地方财政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

基金收入

小计

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

2011

80,700

58,200

52,300

5,900

22,500

2012

92,700

66,200

59,700

6,500

26,500

2013

106,500

76,300

69,200

7,100

30,200

2014

122,300

88,600

80,800

7,800

33,700

2015

140,600

103,600

94,900

8,700

37,000

合计

542,800

392,900

356,900

36,000

149,900

1、税收收入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国家税制和财政体制较为稳定,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相对固定,因此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法并结合对“十二五”税源情况的分析,对“十二五”时期的地方财政税收收入进行预测。由于专项收入补助不便于预测,且已包含在上级政府预算中,因此在规划我区“十二五”期间财政收入时不包括省、市专项补助收入。根据我区“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5%的预期目标,2015年全区GDP将达到 2,000,000万元,税收收入规模将达到94,900万元(见表5)。

5  “十二五”时期全区GDP与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GDP

税收收入

2011

1,140,000

52,300

2012

1,310,000

59,700

2013

1,520,000

69,200

2014

1,730,000

80,800

2015

2,000,000

94,900

合计

7,700,000

356,900

 

2、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主要由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组成。根据“十一五”期间非税收入征收情况,考虑非税收入的增减收因素,对“十二五”时期的非税收入进行综合测算。增减收因素主要表现在:预算外收入除教育收费外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开征水土流失费等新的非税项目,将增加非税收入;国家将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行为,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可能将部分非税收入项目改为税收项目,从而减少非税收入。基于上述考虑,“十二五”时期非税收入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预计年均增长12.67%,2015年全区非税收入将达到8,700万元。

3、基金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组成。“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市场需求将稳步提升,土地出让收入将保持增长趋势,截至目前我区四号地块、莲花村农户产品集中加工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就有需要整理的土地面积7,320亩,钒钛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将达到75,420万元,以及水电资源开发补偿费等收费项目的开征,都将增加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十二五”时期基金收入年均增长13.03%,2015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将达到37,000万元。

综合上述分析,“十二五”时期,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87%,2015年收入规模达到140,600万元。

(二)财政支出预测

1、支出规模预测

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预计的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考虑“十二五”期间中央、省、市对我区转移支付补助和专项追加的增长,统筹财力可能和支出需要,到2015年,预计我区地方财政支出达到300,000 万元(见表6),年均增长14.91%。

 

 

6  “十二五”时期地方财政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地方财政支出

小计

一般预算支出

基金支出

2011

165,000

133,000

32,000

2012

191,000

153,000

38,000

2013

221,000

177,000

44,000

2014

258,000

207,000

51,000

2015

300,000

242,000

58,000

合计

1,135,000

912,000

223,000

2、支出结构预测

“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出结构既受原有支出惯性的影响,又受国家支出政策调整的影响。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对支出结构影响较大。

(1)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促使人员工资基本支出的大幅增加。按照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总体思路,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也将随之增加,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建立财政供养人员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等方面。预计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性支出在“十二五”时期将大幅增加。

(2)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将大幅增加。为了缩小区域、城乡的差距,解决群众关注的医疗、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财政将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将明显上升。

(3)改善区域发展环境,财政基建投入将大幅增加。“十二五”时期,我区将继续实行投资拉动战略,以加大项目建设和工业集中发展为重点,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按照现有的建设模式,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大量资金,财政支出压力巨大。

考虑以上因素,预计到2015年全区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人员、公用等基本性支出约105,000万元,占比约35 %;用于民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支出规模约195,000万元,占比约65 %。

五、实现“十二五”时期仁和区财政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积极发挥财政调控职能

“十二五”时期,要积极发挥财政调控职能,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使财政对经济、社会的干预建立在“需要”和“有效”的基础之上。

   1、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扩大就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基本建设支出,增加对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的投资,减少行政经费支出,增加教科文卫支出,解决农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支持有助于提高仁和区经济综合实力的产业和行业发展。

  2、强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预测和中长期财政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财政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财政、税收、国债、投资、补贴等经济杠杆参与管理区域宏观经济调控,协调好结构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能,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3、继续推进公共财政改革。正确处理财政改革与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系,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财政改革和其他重大体制改革的关系,支持和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在积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合理运用财税调控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十二五”期间,通过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收入征管等配套措施,强化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体制,加大财源建设,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1、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加大财源建设。利用财政经济杠杆,促进优化产业结构。做大财政收入“蛋糕”,首先是做大GDP,即以有效的财税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原则,整合财政资源,用间接投入的方式和政策杠杆,推动我区经济和企业发展,加大财源建设。要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新区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和工业集中发展,做大做强工业。要优化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重点,打造宜居城区。

2、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决定税源,征管决定收入。“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加强收入征管,深化征管改革,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一是通过实行预算编制的改革,分解落实收入增长目标,发挥预算对组织收入的监控调节作用;二是加强财税联动,开展对我区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的研究,拓展增收空间;三是认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制止违规制定执行减、免、缓税和各种形式的先征后返行为,既不收“过头税”,又不“缓收税”;全面树立现代税收管理理念,建立税收管理方式高效、税收监控网络严密、纳税服务体系健全、征管成本控制有力的现代税收征管架构;四是深化社会综合治税,建立征管联动系统,全面提高征管效能,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五是拓展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和领域,提高政府资源性收益规范运作水平,结合部门预算和国库收付制度改革,有序合规地增加政府非税收入。

  (三)构建和谐社会,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镇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从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角度研究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制。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2、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建立起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对中低产田土改造、标准农田建设、沼气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业科技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农业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快科技建设,保证科技投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全面提高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并落实各类文化经济政策,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文化服务的能力。继续加大对人口计划生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为构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加大对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投入,为全民健身提供广阔的空间,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支持司法能力建设,做好公安等司法机关的经费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能力,为实现公平和正义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注重政策引导,促进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面对巨大挑战,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要大力加强污染防治,突出重点流域治理。

  (四)支持“三农”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引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物流产业和亚热带农业观光体验旅游,支持乡镇建设,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挥财政调控能力,增强财政支农实力。依法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的投入,同时,强化预算的执行考核监督,杜绝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通过支农理念、支农方式、支农措施、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的转变,统筹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加大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挖掘财政资金粘合社会资金的潜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聚合功能,通过无偿补助、以奖代补、配套投入、贷款贴息、一事一议等办法,发动农民自我创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除增加财政投入外,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加快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2、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地分配财政支农资金。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强化财政支农的公共性趋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调动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五)深化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效益

  1、积极推进财政体制创新。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公务卡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改革的逐步到位,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体系。同时,财政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不仅要着力推进财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还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区乡两级财政共同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十二五”时期,要从加强支出管理和进行绩效考评入手,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要建立以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为组成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层次;要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关工作制度;对全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明确,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要结合预算支出管理实际,在各主要环节加强制度约束;结合财政相关改革,科学合理地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和有效组织实施提供前提和基础;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3、搭建融资平台,防范债务风险。研究制定我区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和政府性债务监管办法。按照资产质量优良、现金流量充足、产权实质性整合的原则对现有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整合,实现和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企业债、中期票据等金融工具,做好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工作,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满足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借助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债务举债、偿还和支出情况的动态实时监控和预警;加强债务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检查,对债务资金进行跟踪问效。

  (六)加强财政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水平

  1、加强财政法治建设,提高财政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财政执法和监督工作。在执法上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行政审批程序,规范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坚持依法理财,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在监督上,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对内要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和听证工作,做好依法理财的监督检查,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对外要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服务对象等各类各层次的监督,贯彻执行政务分开制度和信访制度,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

   2、加强思想理论和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干部的素质和理财能力。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以促进仁和区财政工作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高财政干部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中心环节来抓,大规模分层次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深化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培训,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财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圆满完成财政工作各项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3、进一步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提高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充分运用“金财工程”系统的网络和安全优势,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附件:附表.xls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