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攀枝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06-10-27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2005年1月30日在攀枝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孙平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与支持下,市政府组织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研究解决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现“经济总量五年翻番、富民升位”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推进发展,认真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8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3%,使我市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圆满完成了“保11争13”的年度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0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45.59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44.24亿元,增长11.8%。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克服煤炭、电力、燃油、运输紧张等不利因素,抓住工业品价格回升的市场机遇,调整优化结构,搞好运行调节,努力开拓市场,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7.17亿元,增长1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0.77亿元,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3.21亿元,增长40.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9.45亿元,增长1.07倍,增长质量创近十年最好水平。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2.3%,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攀钢冷轧2号热镀铝锌生产线和3号高炉异地大修等重大技改项目顺利实施,民营企业进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取得新进展,重点骨干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地方中小企业活力进一步迸发,产业多元化格局开始形成,工业新区初具规模并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7.74亿元,增长6.7%。粮食总产量21.37万吨,增长3.6%;烟叶收购13万担,增长59%。肉类总产量5.78万吨,增长7.5%;水产品7600吨,增长7%。转移农村劳动力5.6万人,增长33%;实现劳务收入2.8亿元,增长30%。大竹河水库正式开工,高堰沟水库主体工程基本竣工,红格干渠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病险水库整治率超过70%,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沼气池11048口,省柴节煤灶11609户,能源示范点20个。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市区视野区绿化工程稳步推进。
第三产业增速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1亿元,增长12.4%。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增长61.3%;筹备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各项工作全面启动。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台州商厦、西海岸市场、世贸中心等一批商贸设施相继开工或建成营业。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6亿元,比年初增长1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37亿元,增长16.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44.89亿元,增长18.6%。保险业快速发展,实现保费收入4.96亿元,增长16.4%。
财税收入再创新高。努力克服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免征农业税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不断巩固发展主体财源,着力构建新兴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加大税款清缴和查补力度,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全年国家税务局组织收入22.85亿元,增长29.1%;地方税务局组织收入10.48亿元,增长29.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51亿元,增长37.4%,增幅创近十年新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用经费管理,从严控制日常性经费支出;突出财政资金支出重点,主要向“三农”、困难县(区)、重点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预算执行率达到98.8%。不断提高资金市场化运作程度,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监管,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轮查和专项资金检查。
县域经济增势强劲。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各县(区)实现了增加2—3个投资或产值上亿元工业项目目标。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特色各具、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经济增加值超过110亿元,取得历史性突破。县级财政实现收入4.37亿元,增长50.7%,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提高近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二)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城市面貌不断改观
重点骨架路网进一步完善,新渡口大桥、甸渡路丙桐段、稻攀路渔长段即将竣工,西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攀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新雅江大桥、宁华路雅李段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甸渡路甸丙段、稻攀路冷渔段等项目相继开工,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稻攀路河冷段、宁华路红格段复线等预备项目前期工作加紧进行。农村路网状况不断改善,开工建设农村公路298.6公里,完成投资8923万元,新增8个村实现通公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施了攀密路、清乌复线、临江路下段、炳仁路前段等城市道路工程,冶金路下段、平江路及城市光彩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正抓紧进行;炳草岗污水处理厂、滨江大道煤气管道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仁和污水处理厂、金江水厂扩建等按计划推进,特种垃圾处理厂完成前期准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0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9%,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检查验收。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城市详规覆盖率达85%。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呈现新的变化。
(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明显
“三个转变”取得积极进展。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做到了经营性用地100%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商品住宅用地100%拍卖出让,全年实现土地出让金收入4.37亿元。加强重点矿区矿业秩序专项整治,矿业秩序进一步规范。加大矿权经营力度,全年共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71宗。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一批产值上亿元的民营企业加快成长,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68亿元,增长24.9%;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7%,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加强专家示范基地建设,加大人才、智力特别是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区域性人才市场逐步建成。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三个百分之百”要求,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任务25户,筹集改革成本5.55亿元,化解债务6.9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27亿元,改制新重组企业16户,安置职工19124人。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取得新进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土地使用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财税、投融资、农村信用社、粮食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林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稳步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各类大型招商活动,积极为企业搭建贸易和招商引资平台。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08个,履约277个,实际到位资金43.43亿元,增长30%;直接利用外资实际到位512万美元,增长74%。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进出口总额3.37亿美元,增长35.3%,其中出口1.78亿美元,增长37.5%;对外工程承包实现劳务收入294万美元,外派劳务 319人次。
(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以国家钒钛新材料基地建设为载体,特色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47.7亿元;氯化法钛白工艺优化及快速流化床制备四氯化钛研究等前瞻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农业和特色中药业不断壮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开始启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办学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技校并入攀枝花学院,市经贸旅游学校创建成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高中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稳步推进;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持续推进。重大文化演艺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有新的发展;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大田会议旧址、13栋等市级文物修缮顺利完工,文化艺术大厦开工建设。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全市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3.6%和94.6%。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米易国家级激流皮艇训练基地主体工程竣工,市体育场和体育馆改造加紧进行,国家级射击射箭、棒垒球基地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紧急救援中心、传染病医院改造以及东区、西区疾病控制中心等工程全面启动,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和市疾病控制中心以及主要出口通道检疫站全面建成,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重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新创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所;顺利完成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药品供应网、监督网覆盖面以及药品合法渠道购进率均达到100%,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仁和区、东区分别创建成国家级、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坚持标本兼治,增加环保投入,加大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治理力度,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社保、公安、文化、卫生“四进社区”达70%,东区建成“四川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市档案馆2号档案库建设项目启动,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投入使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攀枝花年鉴(2004年卷)》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中国地方志协会年鉴评比综合一等奖。审计、监察、统计、物价、气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台务、侨务、保密、人防、外事、防震减灾、残联、老龄、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五)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87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3155元,人均增收376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就业岗位9760个,帮助困难对象再就业1985人,残疾人就业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4.4%,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失业保险范畴,工伤保险正式启动,“两个确保”全面实现。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全年共免征农业税1380万元,实现了农民“零负担”。稳步推进粮食直补工作,共计发放直补金304万元。执行 “两免一补”资金1655万元,受助学生5.77万人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5亿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横板房”改造工程不断推进。二滩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凉山州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新的发展,脱贫人口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
(六)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以及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分别为70件和203件,办结率均为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95.2%和98.3%。认真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建议、意见。积极推行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认真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规定、行政许可实施主体,保留合法、有效行政许可事项341项,确定行政许可实施主体59个。政务中心建设及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积极开展机关行风评议,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市第六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基本完成,村民自治模范单位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和睦,宗教事务依法开展。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捣毁制假窝点87个,查处各类案件3019件,查获案值4.13亿元。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和“严打”整治斗争,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完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逐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进一步巩固。隐蔽战线工作继续加强。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化解,全市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作出无私奉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驻攀部队、武警官兵和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攀枝花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当前政府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加剧,煤炭、电力、燃油、运输、土地等供需紧张矛盾还未得到有效缓解。二是年初安排的部分重点工程项目未达进度,环城路清乌段等项目未能如期建成,平江东路等项目未按计划启动。三是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四是社会稳定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不稳定因素较多。五是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六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少数群众生活困难。七是政府少数部门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环境有待继续优化。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改革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不能及时解决的原因,有不断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原因,有基本建设筹融资困难、国有企业改制成本不足的原因,也有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等原因。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力解决。
二、2005年主要任务
2005年是攀枝花建市40周年,是“十五”计划的完成之年,也是实施五年翻番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和市委七届三次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三个转变”,突出办好“冬旅会”和促进工业大发展两个重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方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2%,力争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落实《攀枝花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植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势产业,确保工业增加值不低于2004年水平,力争增长16.5%以上。继续支持攀钢钢铁主业发展,加快炼钢转炉异地大修等项目建设步伐,促成钢城企业公司120万吨球团尽快达产,抓好龙蟒等钢铁项目,大力发展钢铁制品业和机械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打造优质钢铁基地。全力推进攀钢18万吨高钛渣项目,切实抓好钛白粉系列项目,不断扩大氮化钒等钒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引导各种经济成份参与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努力建设钒钛新材料基地。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抓好煤炭深部勘探,推进煤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新的电源点建设,确保发电公司2×135mw煤矸石电厂按期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攀煤2×135mw煤矸石发电厂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好桐子林电站、观音岩电站枢纽工程建设的协调服务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抓好广东明珠10万吨电解铝、四川德铭30万吨硫酸等项目,促成川投12万吨黄磷项目尽快达产,加大煤焦行业技术改造、环保升级和综合利用力度,积极培育煤化工、氯碱化工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电冶化工基地。工业新区等四大工业园区要制定完善规划,明确入园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产业集聚、项目孵化方面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把四大园区建成我市培育企业集团、整合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资源开发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控制资源开发强度,鼓励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住四川省把我市列为老工业基地改造重点城市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接替产业。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推进选矿、洗煤等企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支持强强联合,培育若干拥有名牌产品和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统筹规划县(区)产业布局,支持各县(区)抓好骨干项目建设,继续落实每年增加2—3个投资或产值上亿元项目的要求,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主导产业。
搞好工业运行协调服务。强化对产业、企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完善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和预警导向机制。加强对制约我市工业发展各种要素的协调,加快电网建设与结构改造,按计划推进二滩至石板箐双线双变工程,着力解决电力瓶颈制约;加强煤炭行业宏观调控,科学配置煤炭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加大从市外采购煤炭力度,缓解煤炭紧张状况;抓好运输的科学调度,加快密地火车站改造和货场建设,支持配合成昆线扩大运输能力改造,畅通货物外运渠道,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矿产勘查、开发和保护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集中治理整顿矿业秩序,整治私挖滥采,消除安全隐患,规范矿业开发秩序,促进矿产资源依法、有序、高效、安全开发。积极推进宝鼎矿区沉陷治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市、县、乡三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和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安全投入,抓好安全设施建设。严格监察执法,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切实加强征地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深入落实各项支农措施,已执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抓好农业特色产业优化布局,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早市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粮食,抓好烤烟生产,力争实现烟叶收购20万担以上;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巩固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性牲畜,加强动物防疫监测体系建设,落实农村强制免费防疫政策,提高畜牧业产值在一产中的比重;以二滩库区为主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推进特色观光农业发展,加快能源村及格萨拉草场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强农民工培训,不断增强劳务输出竞争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6万人。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和扩大流通。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胆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经济关系和城乡关系,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不断强化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新型林业产业,推进林业资源向林业资本转变,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农业“金三角”核心区的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村信息、科技等服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工程、人畜引水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整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切实搞好城市规划。完成各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覆盖。做好二滩风景区、桐子林电站库区、格萨拉旅游集镇、红格镇等重点旅游景区、集镇的规划,调整完善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加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强化规划的综合调控功能,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强重点工程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国债支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继续加大对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生态环境、高新技术、文体卫生等的投资力度,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搞好西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和攀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的征地拆迁安置和建设环境协调服务工作。以“冬旅会”筹建项目为重点,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原则,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突出抓好首届“冬旅会”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严格投资项目“五项制度”,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投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抓好建设市场秩序整顿,营造公正有序竞争的投资环境。
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加快城市化步伐。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和各类小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建成区。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和集聚力。突出特色,搞好农村新村建设。抓好“百里生态长廊”沿线重点集镇建设,逐步形成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新型集镇。
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落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城市管理职责。加大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健全社区建设协调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继续抓好“四进”社区和示范社区建设。
认真搞好环境保护。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护林防火工作,完成市区视野区生态建设任务,加快省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步伐。着力抓好钢铁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坚决关闭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加大西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加强西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抓好煤炭、石灰等运输洒落、扬尘的控制和西区片区内15家市、区两级企业污染限期治理工作。搞好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解决机动车尾气、噪声和油烟等影响群众生活的污染问题。按照“三同时”要求,抓好新建和扩建企业的环保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做到污染总量不增加,局部地区有好转。
(四)全力办好“冬旅会”,培育壮大第三产业
推动旅游业大发展。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认真开展“旅游推动年”活动。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办好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修订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接待保障能力建设,突出抓好红格度假区二期建设,确保欧方营地改扩建等重点项目按期完成,搞好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继续办好国际长江漂流节,精心建设“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创立品牌,打造亮点,务求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逐步实现旅游由先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充分挖掘我市特色资源,积极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抓好我市旅游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攀枝花旅游。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创造良好旅游环境。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发展其它服务业。按照《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创建步伐。大力建设“数字攀枝花”,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档次,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保险、证券、会计、会展、咨询、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开拓消费市场,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
(五)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企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要敢于攻坚、锐意推进,又要兼顾各方、积极稳妥。继续加大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力争年内完成改制任务。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优化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攀钢、十九冶、攀煤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推进其它各项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促使各项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加快各类要素市场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及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推进乡(镇)财政改革。加强对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切实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继续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和新一轮机构改革。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林业体制、文化和卫生体制、人口与计划生育体制等各项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大对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经济总量上规模、实力上台阶。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评价制度,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六)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招商引资新理念,做到科学招商、理性招商。统筹规划,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引导,政策激励,强化企业招商引资主体地位。完善功能,优化环境,进一步发挥工业新区等各类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载体作用。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大力开展多层次招商引资活动。以旅游招商和工业招商为重点,加大市外资金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档次。抓好招商项目的决策、包装和推介,初步建成项目库。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着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5亿元。
提高外经外贸水平。支持出口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推行“大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外贸主体和市场多元化,大力培育新兴出口企业和以东南亚为重点的外贸出口市场。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拓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继续扩大海外劳务输出规模。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研究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加强我市与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友好城市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发挥比较优势,搞好我市优势产业的辐射扩张,积极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的产业延伸与转移,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动。
(七)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狠抓财税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积极培植财源,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狠抓增收节支,促进财税收入稳定增长。继续巩固发展主体财源,大力培植新的财税增长点。进一步突出税收征管重点,继续推行以票控税、重点税源监控、委托代扣代缴、定期税源分析等措施,不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创新征管手段,扩大即开型有奖发票使用面,完善片管员责任制,强化“一窗式”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开展各项涉税专项检查,以查促收,以查促管,整顿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加大清收欠税和结算清缴力度,防止出现新的拖欠,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加强政府基金及各类收费的管理,加大国有资产经营力度,努力增加收入。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法定预算,除应急支出外,原则上不新开支出口子。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卫生、教育等支出,社会事业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强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坚持对大额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建立财政抗风险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能力。
改善金融服务。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发展的关系,推动银行业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加大信贷投放总量。支持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完善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创新,以新的金融产品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巩固A级金融安全区成果,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八)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攀枝花精神,不断强化全民诚信意识,努力建设诚信攀枝花,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国家钒钛新材料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以钒钛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以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着力培育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巩固“普九”成果,重视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农村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深入推进青壮年扫盲工作,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继续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围绕纪念建市40周年、举办省首届“冬旅会”等重大活动,提升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积极备战省“十运会”。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不断推进网络资源开发整合和数字化工程。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抓好台务、侨务、物价、气象、档案、工商、检验检疫、民族、宗教、保密、人防、外事、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地方志编写等工作。
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积极开展技能培训,继续抓好残疾人就业工作,鼓励和扶持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00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00人,其中“4045”等救助对象再就业1800人。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做好生育保险启动各项准备工作。
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让全市人民从改革发展中不断得到实惠。认真抓好“五大扶贫工程”和定点帮村工作,推进移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返贫率控制在5%以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基本完成少数民族地区“横板房”改造,继续推进全市“村村通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助残救济、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救助。认真做好救灾工作,切实解决受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牢固树立新的稳定观。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体制,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整治厂区和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效用,强化综合应急平台建设。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强化治安重点整治,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持良好治安秩序,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继续加强隐蔽战线工作。切实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双拥模范城”成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和“讲政治、顾大局、重团结、守纪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廉洁行政,不断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
全力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政府的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运行轨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认真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履行好政府宏观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干预过多、介入过深的现象;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着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认真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人民公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掌权为公、用权为民。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增强行政行为透明度。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大力简化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市、县(区)政府系统互联互通,积极推行网上办公。强化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深化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继续优化服务质量。加强调查研究,规范决策程序,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民主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以及决策责任制度,形成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加强政务督查督办,促使各级政府及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管出水平,干出实效。
提高政府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勇于突破常态,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建立完善政府及各部门业务学习、专题研讨等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用长远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把握新趋势,总结新经验,从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中体现独创性,从眼前与长远的结合中体现超前性,从现实与可能的结合中体现创新性,不断推进政府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自觉遵纪守法,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和土地、矿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坚决制止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跑官要官、参与赌博等“四股歪风”。坚决打击各种以权谋私行为,认真预防和纠正企业改制破产中、征收征用土地中、城镇房屋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实现五年翻番目标需要我们勇于开拓,完成今年目标任务需要我们奋力拼搏。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和今年各项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