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攀枝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06-10-27 来源:攀枝花市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2006年2月15日在攀枝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孙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 2005 年和“十五”工作回顾
2005 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关键的一年。一年来,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深刻变化,各项事业长足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年度工作任务和“十五”发展目标全面完成。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实力不断壮大
全市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248 . 01 亿元,同比增长(下同) 14 . 2 % ,超额完成了“保 12 争 13 ”的年度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1 . 63 亿元,增长 6 % ;第二产业增加值 172 . 12 亿元,增长 17 . 6 % ;第三产业增加值 64 . 26 亿元,增长 8 . 1 %。工业经济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158 . 43 亿元,增长 18 . 8 %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148 . 5 亿元,增长 18 . 2 %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26 . 54 亿元,增长 33 . 8 %。攀钢三期工程基本完成,攀钢新三号高炉、轨梁万能轧机生产线、兴中钛业 1 . 2 万吨钛白粉、湾滩水电站 2xl . 6 万千瓦机组、发电公司 2x15万千瓦技改工程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19 . 69 亿元,增长 7 . 5 %。粮食总产量 22 万吨,增长 3 . 3 % ;烟叶收购 9628 吨,增长 84 . 3 % ;蔬菜总产量 41 . 86 万吨,增长 4 . 6 % ;水果总产量 7 . 04 万吨,增长 17 . 7 %。肉类总产量 6 . 38 万吨,增长 10 . 2 % ;水产品总产量 8720 吨,增长 17 . 9 %。转移农村劳动力 6 . 4 万人,增长 14 . 3 % ; 劳务收入 3 . 3 亿元,增长 17 . 9 %。大竹河水库、高堰沟水库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烟水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2 . 01 亿元,增长 10 . 2 %。以“迎冬旅、创国优”为契机,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 300 万人次,增长 47 % ;旅游总收入 10 . 45 亿元,增长 38 %。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31 . 08 亿元,比年初增长 16 . 4 %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42 . 3 亿元,比年初增长: 14 . 5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169 . 47 亿元,比年初增长 19 . 9 %。实现保费收入 5 . 65 亿元,增长 13 . 9 %。财税收入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国税收入 35 . 07 亿元,增长 46 . 1 % ;地税收入 12 . 91 亿元,增长 37 . 2 % ;非税收入 7 . 05 亿元,增长 70 . 7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20 . 52 亿元,增长 51 . 9 % ,增幅创历史新高;地方财政支出 33 . 92 亿元,增长 26 . 4 % ,确保了冬旅会建设项目等重点支出。县区经济增势强劲。各县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经济增速分别为 16 . 3 %、 16 . 7 %、 13 .4 %、 13 . 6 %、 5 . 8 % ,财政收入增长分别达到 47 . 1 %、 40 %、 47 . 4 %、 1 18 . 3 %、 81 . 5 % ,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实现产值 217 . 39 亿元、 30 . 12 亿元、 76 . 81 亿元、 14 . 76 亿元,分别增长 28 . 9 %、 76 . 9 %、 28 . 9 %、 40 . 6 %。优质钢材、钒制品等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钛产业集群开始形成。新产品实现产值 57 . 52 亿元,增长 99 . 6 % ,对经济贡献率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吨钢等单位产品能耗不断下降,循环经济开始起步,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加强。农业结构更趋合理,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7 . 6 % ,优质特色农产品规模进一步扩大,观光农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初现端倪。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服务、电子商务、信息、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市现有民营经济单位 4 . 23 万个,增长 9 . 8 % ;全年实现增加值 66 . 06 亿元,增长 19 . 1 % ,比 GDP 增速高出 4 . 9 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6 . 6 % ,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 34 . 5 %。
(三)“迎冬旅、创国优”取得成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将“迎冬旅、创国优”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作为对全市各级干部执行力的大检验,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顽强拼搏,克难攻坚,全力推进“迎冬旅、创国优”各项工作。全年实施基础设施、景区景点、环境整治、文化体育、农业生态、应急保障等重点建设项目 81 个,完成投资 28 亿元;新建跨江大桥 2 座,新建和改造干线公路 350 公里,改造城市道路 16 公里,完成攀枝花公园、中心广场、阳光大梯道、商业步行街改造和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城市现代文化景观。“迎冬旅、创国优”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使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大改善,管理水平得到大提高,城市形象得到大提升。攀枝花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圆满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
(四)污染治理成效突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采取强力措施,加大投入,全年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 7 . 92 亿元。对省政府下达的 6 家企业限期治理项目和省政府挂牌督办的2 家企业污染治理项目严格督促落实,对以西区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全市 180 个环境整治项目进行深入治理;严格新建项目环境管理,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合格率达 100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53 % ,提高了 35 个百分点。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百里生态长廊”和市区视野区绿化工程稳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59 % ; 生态小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发展活力广泛激发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攀钢、攀煤、十九冶等大企业辅业改制稳步推进。完成企业办社会部分职能分离工作,地方政府接收管理 50 所企业所办学校和 5360 名教职员工。 3 户市属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安置职工 3822 人。资源市场化配置取得重大进展,经营性用地 100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商品住宅用地 100 %拍卖出让,全年实现土地出让收益 5 . 68 亿元;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 23 宗,获得出让价款 3409 . 25 万元。按要求完成了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完善机构设置,市级机构净减少 14 个,行政编制精减15%。全面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其它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资源深度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全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 179 个,履约 340 个,实际到位资金 56 . 69 亿元,增长 30 . 5 % ;实际利用外资 224 万美元。对外贸易发展平稳,全年进出口总额 2 . 89 亿美元。外派劳务 550 人次。
(六)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124 元,增长 11 . 4 %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63 元,增长 9 . 8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 11458 人,帮助困难对象再就业 1381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 . 2 % ,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征缴进展顺利,生育保险按期启动,医保起付线平均下降 28 . 5 % ;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分类施保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启动了市级离退休人员住房补贴。减免农业税 1380 万元,兑现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 5428 万元。“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农村学生实现了“两免”全覆盖,执行“两免一补”资金 2728 万元,受助学生 12 . 9 万人次。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 1 . 18 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7747 . 6 万元,不断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滩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横板房”改造进展顺利,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脱贫人口返贫率控制在 5 %以内。
(七)“科教兴攀”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技术、钒氮合金生产技术、酸溶渣生产硫酸法钛白、高速铁路用钢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优质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中药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研究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普九”成果不断巩固;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显著;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有新的提高,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围绕“建市四十周年”、“迎冬旅、创国优”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市歌舞剧团改(扩)建和攀枝花艺术大厦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3 . 7 %和 94 . 8 %。米易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主体工程竣工,市体育场和体育馆改造完成;成功举办“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总决赛、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精英赛暨 2008 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资格选拔赛、 2005 年中国 ? 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大赛等 3 大体育赛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改造、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城区覆盖,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 . 5 ‰。
(八)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我市在省第八届“三优一学”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获全省第三名,全年 4 个单位获得国家级文明单位称号、 5 个单位获得省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攀枝花精神教育,着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分别为 86 件和 197 件,办结率均为 100 % ,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为 91 . 5 %和 95 . 8 %。认真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建议、意见。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社区创建步伐不断加快,第六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四五”普法顺利结束,全社会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积极妥善解决各类特殊群体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身陷非法利益格局的领导干部。加强政务中心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行风评议,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团结和睦,宗教事务依法开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深入融洽,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继续巩固。
人民来信来访、统计、气象、物价、工商、海关、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监察、审计、档案、无线电管理、台务、侨务、保密、人防、外事、防震减灾、残联、老龄、妇女儿童、地方志编写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2005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十五”计划的完成划上了圆满句号。过去五年,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多种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影响,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抓改革,与时俱进促开放,开拓进取谋发展,迎难而进,乘势而上,确保了“十五”主要目标的全面完成。
― 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十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 . 8 % ,超计划目标 1 . 8 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 59 . 3 亿元,年均增长 23 . 5 % ,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国民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成效明显,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
―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十五”期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20 亿元,比“九五”增加 23 . 1 亿元,年均增长 23 . 1 %。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攀枝花机场顺利通航,对外大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飞跃。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市政建设取得新进展。
― 各项改革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国有大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财税、金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等其它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55 . 68 亿元,比“九五”增加 148 . 2 亿元,年均增长 83 % ; 实现进出口总额 11 . 85 亿美元,比“九五”增加 2 . 6 亿美元,经济外向度逐年提高。
― 人民利益较好实现。“十五”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 100 亿元大关,比“九五”末增加 66 . 2 亿元; 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00 年增加 2392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1024 元,人民群众居住水平、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条件明显改善。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攀枝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和衷共济、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攀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攀枝花建设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不足;经济总量过小,发展速度不快,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较大;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招商引资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部分资源短缺、环境容量不足、交通运力受限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污染治理任务艰巨,人居环境欠佳;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依然突出,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工作作风不实,主观能动性不强,执行力、落实力较差的问题在一些部门和部分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务必予以高度重视,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外部条件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态势明显,为我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我市在区域合作、产业分工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区域发展格局和互动机制加快形成,为我市新的增长动能的集聚和释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攀西地区资源综合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将推进我市加快进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新阶段,有利于我市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内部条件看,我市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均 GDP 接近 3000 美元,为实现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资源优势日益凸现,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先机;“学包头、促跨越”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增强了全市上下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紧迫感,为实现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迎冬旅、创国优”取得成功,增强了全市上下大胆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总体上仍处在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阶段,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我们务必时时瞄准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奋力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制定并通过的 《 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 ,为攀枝花未来五年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市政府根据市委的部署和 《 建议 》 精神,抓紧制定 《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 (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提交本次人民代表大会,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查。市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 《 纲要 》 ,认真组织实施,狠抓贯彻落实。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突破交通、环境、体制和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等瓶颈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综合实力强、投资环境优、人居环境好、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化大城市,实现攀枝花发展新跨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 . 5 % ,力争达到15%左右, 2010 年达到 500 亿元,实现在 2005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4 . 3 万元以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2 %左右,市区空气优良率达 80 %以上,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10 %以上,到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100 元。社会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安全程度明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的进步。
实现以上目标,在工作部署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路推进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除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市情,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开放水平,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要坚持实施科教兴攀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快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建设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努力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 2006 年的主要任务
2006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全市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确保增长 14 % ,力争达到15. 5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 %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 9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850 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 5 %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调整工业结构,提高工业增长质量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和支撑力,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 18 %。
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提升单位产品价值,努力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简单原材料生产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缩短制造业配套半径,积极发展钢铁制造业,力争突破钢铁产业发展瓶颈;加大钒钛特别是钦资源开发力度,在铁资源深加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不断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白马、新九、银江等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结构调整的主载体和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着力加快项目建设。确保攀钢新增 100 万吨钢、白马铁矿建设、 18 万吨高钛渣项目以及龙蟒集团万吨级钒钛磁铁矿洗选、千吨级海绵钛、四川卓越公司 3 万吨钛白粉等一批重点项目按时投产;促进钢城企业公司、川投黄磷厂、德铭化工、兴中钛业等企业增产达产,促成德胜集团煤焦油加工及粗苯精制工程、金沙水泥公司日产 2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确保能源供应,完成攀煤 2xl3 . 5 万千瓦矸石电厂、攀钢余热发电 1 号 5 . 5 万千瓦机组、米易小三峡电站建设,做好观音岩水电站、发电公司 2x60 万千瓦矸石电厂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桐子林、米易乌龟石电站,力争开工并建成 500 千伏二石线第二回输变线工程,完成攀煤矿区深部勘探工作。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编制攀枝花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认真组织开展能量梯级利用、炼铁炼钢中的回收物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突出点,在重点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力争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制定和实施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利用特别是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开发等一批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和利用步伐,支持攀钢等重点企业的研究及攻关,加强攀枝花学院的科研能力建设。大力建设科研人才队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邻里和谐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在搞好规划和试点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 7 %。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面向中高端市场,做大、做强、做精早市蔬菜、晚熟芒果、软籽石榴、早春批把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继续扩大烤烟规模,力争种植面积达到 12 万亩,生产规模达到 30 万担以上;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性牲畜,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以二滩库区水面养殖为核心,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加快麻疯树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生物能源产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一批基地型、加工型、营销型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纸房水库病险整治,抓好高堰沟水库渠系配套建设。继续实施“六小工程”,全面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抓好烟水配套工作,确保完成 4 万口小水窖建设。加强动物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建立动植物保护体系,严防有害生物入侵。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改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基本解决移民“五难”问题。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把引导乡镇企业聚集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强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员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中心城区和重点集镇有序转移。
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搞好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抓好村民自治工作,加强民主管理。
(三)发挥旅游先导作用,推动第三产业大发展
把第三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发展水平,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11 %。
做大做强旅游业。巩固扩大“迎冬旅、创国优”成果,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完善功能,集聚人气,争取客源。继续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倾力打造“大西南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和“川滇民族风情之旅”四大旅游品牌。重视旅游文化开发,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搞活商贸流通业。重点抓好攀西烟草物流中心、沃尔玛物流园区等货运枢纽型和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有区域性影响、专业化经营的大型批发市场,扩大骨干商场规模优势,着力打造大流通、大商贸新格局。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型消费方式,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城市规划修编,继续提高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加强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核和竣工规划验收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增强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确保西攀高速、攀昆高速公路按计划顺利推进,做好丽攀高速公路前期准备。加快建设国道 108 迄沙拉至平地段等项目,开工建设省道 310 宁华路李家沟至和爱乡段、红格复线、工矿区专用道路等项目。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通乡公路 58 . 2 公里,逐步硬化通村公路。开工建设炳仁线后段、滨江大道上段等工程,实施金沙江沿江整治,按计划推进炳二区、炳三区建设,加快红格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网络体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以市为中心、以区为重点、以街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格局。延伸城市管理触角,建立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步伐。走开放式经营城市之路,盘活城市资产。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跨越式发展体制保障
深入推进“三个转变”。拓展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土地、建筑、产权有形市场,坚持土地、矿权有偿化使用。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和价格调控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矿业秩序整顿工作,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秩序。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统计体制改革和方法创新,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真抓好其它各项改革。
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 23 %。扩大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范围,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广泛进入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公益基础设施、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六)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务求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把今年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推动年,大招商、招大商,实现全年招商引资 80 亿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多样化。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着力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且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下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加强项目库建设,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实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领导责任制,努力提高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开工率。要通过招商引资,从增量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努力扩大出口规模。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加强出口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新兴外贸市场。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加强与重点区域的经贸协作,充分利用好周边资源,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共赢。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境外资源开发和劳务输出等外经合作业务。
(七)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抓好财政工作。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和按时足额入库。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努力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充分发挥财政服务功能和财政资金导向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加强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三农”、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加强信贷征信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弘扬攀枝花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加强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市文化艺术大厦,启动影城二期工程;抓好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成 2 一 3 个先进文化县区,重点扶持 3 一 5 个特色文化乡镇和 100 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 60 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继续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进度,完成市疾控中心续建工程。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大力推进农村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国家级棒垒球训练基地、国家级射击射箭训练基地建设,办好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团参加全省第十届运动会、第六届残运会,力争取得好成绩。按照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要求,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开展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抓好台务、侨务、物价、气象、档案、工商、检验检疫、机关事务管理、民族、宗教、保密、人防、外事、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残联、无线电管理等各项工作。
(九)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时,依法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安静、生态”四大工程,重点抓好攀钢污染治理和西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坚持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的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力争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60 %以上,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取得显著进展。
搞好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荒山绿化、安宁河堤整治、干热河谷区治理和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培育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加强地质环境管理,认真实施攀钢矿业公司尖山排土场等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加快推进富民工作。逐步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增长机制,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积极探索促进居民增收的办法和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要素分配。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及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就业形式多样化。全年新增就业人数 9000 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5500 人以上,其中“ 4045 ”等救助对象再就业 1800 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巩固“两免一补”成果,逐步推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低收入者做到分类施保。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十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按照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决策责任追究,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的高度统一。建立健全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完善决策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从反复比较中找差距,从学习思考中找办法,从开拓创新中找突破。要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始终保持超强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身负责的态度,用忘我的工作热情、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抢时间,争速度,把跨越式发展的每一项举措落实好,把富民兴攀的每一项任务执行好。要始终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中的失职读职行为,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并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机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努力实现由保稳定向创稳定转变。高度注重安全生产工作,实行重大安全隐患公告制度,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大基层基础工作力度,维护良好治安秩序。加强社会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国防建设,抓好新一届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十五”佳绩坚定了我们再创辉煌的信心决心,宏伟蓝图展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壮丽前景。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迈上新的征程,我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