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1-03-08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011年2月21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刘晓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圆满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23.9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6.6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5.86亿元,增长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7亿元,增长2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7亿元,增长17.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49亿元,同口径增长16%;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10.38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2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6293元,增长14.9%;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3.5%和4%。以内;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4.8%。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项目带全局,推动经济提速增效

  ——投资拉动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显现,投资拉动GDP增长9.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额的2.2%、55.1%、42.7%。突出抓好总投资149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其中51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74.79亿元。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及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攀钢18万吨钛渣二期、钢城集团5000吨海绵钛、攀煤100万吨焦炭等项目全面竣工,福川机械球墨铸件汽车后桥壳等项目基本建成,白马铁矿二期、观音岩水电站等项目按计划推进,桐子林水电站、云钛公司2万吨钛锭、省道310红格过境线、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红格温泉度假酒店二期、金海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开工建设,富邦1000万件刹车制动毂、润莹300万件汽车齿轮技术改造扩能等机械制造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三次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钒钛、钢铁、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矿业和机械加工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成功跻身国家首批62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64.63亿元,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48.59亿元,增长20.5%。农村经济平稳增长,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0.2%、9.8%、4.1%、3.4%,收购烟叶32万担,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2亿元,增长4.5%;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米易、盐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东区、西区、仁和区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正式启动,米易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挂牌并启动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节水灌面2万亩,整治病险水库17座,大竹河引水工程等水利建设加快推进。以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欢乐阳光节、金芒果节等活动精彩纷呈,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有力推进,“阳光花城”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增长21%;烟叶仓储中心、密地现代粮食物流中心一期粮库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沃尔玛等知名企业入驻我市,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城乡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要素制约有所缓解。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9个,预计新增削减量4万吨,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0个,预计新增削减量1500吨,为加快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土地整理工作有效开展,农用地征转报批5530亩,供应建设用地4515亩。金融稳健运行,全社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71.69亿元,增长1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87.76亿元,增长16%;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65.6亿元,增长25.56%,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缓解;攀枝花商业银行成都分行顺利开业,农村商业银行正式获批组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新流程、机械加工制造、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品及技术性收入达105亿元。煤、电、油、运等要素供应保持稳定。

  ——财税支撑作用明显。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全口径地方财政收入107.1亿元,同口径增长7.22%,其中,国税系统组织收入44.87亿元,增长11.1%,地税系统组织收入37.66亿元,增长16.9%。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地方财政支出94.46亿元,同口径增长12.6%。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全力促发展、惠民生、保投资,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得到保障。

  ——县域和园区经济活力提升。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18%、23.8%、18.7%、14.8%,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6.2%、9.1%、15.6%、22.2%、30.4%。钒钛产业园区、县(区)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其中钒钛产业园区(本部)完成工业总产值82.38亿元,增长62.8%,新签入园协议项目24个。

  ——国企民企竞相发展。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努力克服原材料涨价等困难,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供产运销衔接,各国有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均迈上新台阶。其中,攀钢集团在攀实现总收入412.6亿元,攀煤集团煤炭产能达500万吨,十九冶集团新签合同额93亿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新增私营企业1291户、个体工商户8111户,钢城集团营业总收入突破130亿元并入选全省重点培育的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安宁铁钛等5户企业上市工作顺利推进。

  (二)抓建设上台阶,改善城乡发展条件

  ——交通枢纽建设提速。对外大通道建设有力推进,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丽-攀-遵铁路、攀-宜沿江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13个工程标段已开工11个,攀-大(理)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纳入《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8~2030年)》。区域内路网进一步完善,炳二区主干道、龙密路开工建设,渡口桥南立交系统DEF匝道建成通车,新密地大桥、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临江路立交系统等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20公里、通村公路320公里。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组织开展了《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城乡风貌塑造专项规划》等编制工作,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基本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炳三区等城市新区及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市空间不断拓展。“8·30”地震灾后住房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建成永久性农房12553户、城镇住房158户。缅气入攀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水厂、电网、煤气管网等公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米易、盐边被命名为省级环保模范县。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县(区)创建工作全面展开,米易县顺利通过生态县建设省级技术核查,全市建成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13个、生态小区5个。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森林城市创建有序推进,生态修复积极开展,完成义务植树231万株,营造林25.6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34.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97%。

  ——城市管理明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双创”成果进一步巩固。全面启动市区主要街道、花园的生态景观打造,建设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卉景观,新增、改造绿化景观5.6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四季有花、花团锦簇的特色花城景观效果。数字化城管稳步推进,基本实现市容市貌实时监控。

  (三)抓改革促开放,增添发展内生动力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市政府部门由37个精简到33个,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稳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权流转市场进一步规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加快实施。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成功举办川滇黔十市地州合作与发展峰会,与凉山、丽江、楚雄等毗邻市州建立互访交流机制,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依托长江沿岸中心城市信息合作联盟,大力宣传我市投资优惠政策,广泛发布区域合作信息,主动融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和重庆经济协作区等区域经济圈。外经外资外贸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外贸出口1.83亿美元,增长116.9%,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增长16%,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1059万美元,增长201%。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加强项目包装,突出产业招商,认真组织小分队招商活动,第十一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和投资总额创历史新高,全年新签约履约项目160个,实际到位资金301.39亿元,增长33.5%,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198.62亿元。招商引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落地重大项目达140个,协议资金在1亿元以上项目达141个。

  (四)抓民生重和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民生工程利民惠民。统筹安排资金22.4亿元,“十大民生工程”共85小项全面完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新增创业675人。扶贫解困成效显著,实施城乡医疗救助4.2万人次,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376.34万元,扶持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5625人,提供法律援助15841人次。教育助学工作积极推进,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学生14.79万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5万人,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5814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城镇劳动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发放社保卡20.09万张,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受益面不断扩大,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5%。医疗卫生工程深入实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率达95.16%。群众住房困难问题逐步缓解,改造农村残疾人危房416户,建成廉租房1288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907户、采煤沉陷区治理1089户,“阳光馨园”3672套经济适用房如期竣工,首批958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正式启动,我市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并已正式启动贷款工作。道路通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文化体育等其他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两基”迎国检工作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效改善;两类高中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职普招生比例达到4.9∶5.1;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康发展,逐步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平台。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效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启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8%;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城市创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组团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七名,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第十六届亚运会和第七届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5%和96.4%,“村村通”用户达到3.1万户。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企业“一套表”网上直报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国防建设扎实开展,荣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第五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连续四十年实现无责任退兵。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完成。审计、气象、档案、外事、防震减灾、台务、侨务、保密、老龄、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不断深化平安创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三联两进”工作机制,切实抓好社会管理创新,未发生重大涉稳事件。加强重大安全隐患治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保障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打击私挖盗采行动深入开展,私挖盗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民族地区和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兑现公开承诺事项4965项,“挂包帮”活动成效明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11件、政协委员提案263件,从反馈情况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办理结果均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政府决策规范化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扎实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成功召开全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场会,我市经验在全省推广,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按时办结率均达100%。集中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制定了《攀枝花市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对170人实施了效能问责。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市政府门户网站第五次获评中国特色政府网站。深入实施政府采购阳光工程,采购资金节约率达14%。进一步加大廉政工作力度,在2个县(区)和6个市级部门开展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点工作。

  各位代表,2010年,全市上下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这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实现。五年来,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足科学发展,致力社会和谐,有效应对“8·30”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严峻挑战,加快构建实力、魅力、活力、和谐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过去五年,是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是“十五”末的2.75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千亿,是“十五”期间的3.3倍;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22%。工业结构继续优化,“6+2”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钒钛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荣膺“中国钒钛之都”,实现了从钢铁经济向钒钛钢铁经济的战略性转变;现代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建成;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加速转型,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档次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和县(区)属经济占全市GDP比重分别提高到40.1%和66%,支柱产业多元发展、多种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过去五年,是人民生活取得新改善的五年。“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深入开展,坚持每年为群众办成一批实事、解决一批问题,民生工作实现了从弥补欠帐到系统推进的重大转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分别增加了7758元和2830元,年均增长13.1%和12.7%。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累计新增就业6.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4.1%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层次和水平稳步提高。人居环境切实改善,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省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十五”末的53%提高到89%。

  ——过去五年,是发展活力得到新展现的五年。市属国有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企业办社会职能顺利移交,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等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投入是“十五”期间的3.6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到位资金98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34倍,实际利用外资5.92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完成出口8.7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36倍。

  ——过去五年,是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的五年。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规划引领约束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定位渐趋合理,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41.9平方公里提高到60.7平方公里,工矿城市配套滞后的格局有了显著改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构架初步形成。全力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于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大网络加速形成。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新村规划、小城镇建设、风貌打造等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8·30”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过去五年,是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的五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中小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特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到村。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十五”末增长了182.9%。平安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攀枝花精神是我们必须传承的宝贵财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作为发展之魂、胜利之本,在继承中发扬,在实践中丰富,成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科学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质量、效益关系,协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永续的动力源泉。将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开放开明,敢闯敢试,以包容的心态博采众长,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大胆突破资源依赖、区域限制和既有模式的局限,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强大活力。统筹兼顾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系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相协调,切实做到统筹安排、兼顾各方,促进社会总体和谐稳定。让攀枝花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必须追求的最终目标。把造福人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安危冷暖唯民而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克服多种困难中增强了后劲,在应对严峻挑战中实现了目标,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可喜的成绩,是市委总揽全局、掌舵把关、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寓支持于依法监督之中、积极开展有效工作监督的结果,是市政协寓支持于民主监督之中、积极参政议政的结果,是驻攀部队携手共建、无私奉献的结果,是社会各界朋友竭诚尽智、献策献力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齐心合力、众志成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体劳动者,向驻攀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攀枝花发展殚精竭虑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我市创业发展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不足、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我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要素偏紧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思想观念解放不够、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仍然是影响我市发展的主导内因。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更有责任,通过务实的工作、有效的举措,逐步加以解决,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有明显改变。

  二、“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及发展思路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战略重点,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环境优化,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加速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规模、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四项指标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五年累计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3万元和1.2万元以上,人均GDP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城镇化率达到6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应当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的严峻挑战期,也是我市可以乘势而上、奋力突破的战略机遇期,更是我市必须跳起摸高、求进图强的跨越发展期。抓住这五年,就能赢得主动、迅速崛起;错过这五年,将会丧失机遇、步步被动。我们必须抢抓一切可用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超越,奋勇争先,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纲要》要求,组织实施好有关工作,并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壮大总量、提升实力。按照做强工业、做大三产、做精农业的思路,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以工业强市为主导,以建设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钒钛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抓手,坚持“6+2”特色产业发展导向,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动钒钛、钢铁、机械制造、矿产采选、能源开发等产业实现新突破,初步构建起综合配套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打造省际商贸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二级物流节点城市和次级区域物流中心,努力建成面向大香格里拉的重要旅游集散地和全国著名的冬季阳光度假目的地。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大力发展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等农业优势产业,着力抓好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大幅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二是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投资在跨越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坚持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立足做大总量上项目,围绕调整结构上项目,瞄准市场需求上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努力保持投资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使投资成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推手。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建得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鼓励扩大民间投资,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三是把建设文明美好家园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行城乡规划一体化,实现规划对乡(镇)、村(社)全覆盖。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努力建设百万人口宜居宜业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本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建成四川省森林城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力争使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四是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战略支撑,加快推进改革创新,积极创造区域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七大科技工程,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力争综合科技竞争力进入全省前三位。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任务,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攀枝花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对外区域合作,大力引进外商投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规模。

  五是把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为不懈追求,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发展成果普惠度。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持续增加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体验更多和谐幸福。加强安全监管,初步建成本质安全型城市。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2011年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既要顺应控制通胀、稳定增长的宏观形势,又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既要应对经济周期性调整和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又要体现新时期速度和质量的双重要求。

  根据新的形势需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奋力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开门红”。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完成3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转型升级,发展创新经济

  ——坚持做强工业,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牢牢把握“6+2”特色产业发展导向,努力推动钢铁产业延伸发展、钒钛产业加快发展、矿业经济规模扩大、机械制造产业加速壮大,着力培育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白马铁矿二期、攀钢1.5万吨海绵钛、龙蟒矿冶300万吨二期选矿、安宁铁钛潘家田铁矿采选改扩建等35个重点项目全面竣工,扎实推进金江钛业15万吨钛渣、云钛公司2万吨钛锭、富邦1000万件刹车制动毂、梅塞尔制氧生产线改扩建、桐子林和观音岩水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白马铁矿选钛工程、德胜400万吨球团生产线等项目,继续做好太阳能产业相关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加快钒钛产业园区扩区进度,启动国家级产业园区申报工作,切实抓好县(区)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园区工作,促进产业集群、集约、集中发展。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新领域。

  ——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密地商贸物流园区、格里坪省际工业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确保现代烟草物流中心如期竣工,加强与成都、昆明等城市的区域物流合作,培育发展钢城集团汉风物流公司等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第三方物流市场,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围绕“一心一轴两翼”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构建集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旅游体系,精心打造红格温泉、岩神山-莲花村阳光康养、米易南部新城三大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综合型转变,实现旅游总收入45亿元。加强引导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并落实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炳草岗中央商务区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支持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到社区、农村建立营销网络,继续抓好家电和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努力扩大城乡消费。

  ——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推广普及新型农机具、优良新品种和先进种植模式,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强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优势产业的标准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米易县湾丘-垭口、盐边县红格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扎实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市级新农村示范片、新村聚居点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实施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继续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坚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科学整合农产品品牌,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原产地和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争创更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不断开拓农产品高端市场。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3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80公里,新增和改善有效灌面3.68万亩,整治病险水库5座,加快大竹河水库等水利建设,完成观音岩城乡供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推进沼气池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落实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完善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就业创业培训,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集聚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聚集创新要素,推动省钒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升级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支持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申报国家钒钛工程技术中心,完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群体,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加快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启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尽快在钒钛产业园区、钢城集团和县(区)工业园区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攀枝花学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强化要素保障,助推经济跨越发展。加强财源建设,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充分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促进财政资金在项目、行业和区域间优化配置,推动重点产业和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坚决压缩会务费、接待费等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准确把握国家货币政策新变化,继续规范政府融资平台,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和市场化资本运作能力;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继续合理增加信贷投入,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力资金支持。强化工业生产要素保障,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度,尽快开工建设攀Ⅱ500千伏和米易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铁路战略装车点建设,争取启动缅气入攀、成品油入攀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成品油战略储备机制。

  (二)围绕品质提升,建设宜居城市

  ——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全面加强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点的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等项目进度,力争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省道310线倮果至渡口段改建等项目,积极做好攀-宜沿江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和丽-攀-遵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抓好畅通城市工程,加快推进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新密地大桥、龙密路、临江路立交系统等项目建设,确保炳仁路“五一”前建成通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中心建设,做好停车场(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缓解中心城区道路拥堵问题。加强客货站场等配套建设,强化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逐步完善多式联运节点布局。

  ——强化城市功能配套。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完成《城市新区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调整完善炳三区、炳四区及干坝塘片区详细性规划,科学确定城市片区功能定位和新区拓展优先方向。逐步扩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集行政文化中心、高端商务区和高品质居住区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积极稳妥实施旧城改造。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城市功能逐步向乡村延伸,促进小城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抓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排污管网、煤气储运设施更新改造等项目建设,确保城市气化率和用水普及率均不低于9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1%。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四化”工程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力打造花城景观,加快攀枝花大道东段、格萨拉大道、隆庆路绿化改造步伐,力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8.5平方米。不断优化城市管理,完善责任体系,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巩固城市建设成果。

  ——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污染全防全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钢铁、球团、焦化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大力推动主要污染物削减,持续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做好生态县(区)、乡(镇)创建工作,加快重建矿山生态系统,切实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扎实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持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有效管护705万亩森林资源。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科学整合“三线”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逐步造就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城市文化。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发展,加强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建设,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开展“全民读书节”、“攀枝花讲坛”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好庆祝建党90周年等主题宣传活动,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增强全市人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继续打造仁和区苴却砚产业园区,重点扶持文化创意、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

  (三)顺应人民期待,促进普惠民生

  ——切实抓好民生工程。不断调整和丰富民生工作内容,有针对性的安排项目和资金,集中财力物力办好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盼的大事实事,确保民生工程按时、保质、全面完成。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新增廉租房500套、经济适用房2000套、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启动棚户区改造6000户。深入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快改造农村危旧房,不断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商品供应和监管,依法打击恶意囤积、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认真抓好“菜篮子”一把手工程,加强粮食产销衔接,适时动用价格调节基金,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建立创业促就业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加大劳动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仲裁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发放社保卡30万张,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政策,力争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职教攻坚,全面提高两类高中教育质量,支持攀枝花学院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支持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西区、仁和区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争取承办高规格高水平体育赛事,办好第六届市运会。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全面落实新时期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和睦。积极推进妇女儿童、档案、人防、地方志编修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改革攻坚。建立健全更为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具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更重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使我市体制机制更加适应抢抓机遇的新需要和加快发展的新要求。加大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资本)整合力度,提升市属国有企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东区、西区启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试点。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林权制度。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做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实际到位资金达360亿元。围绕“6+2”产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招商和延链、补链招商,重点引进钒钛低(微)合金钢、工程机械配件、钒钛深加工和新能源等项目,继续抓好与大企业的项目对接,争取大型工程机械制造和汽车改装企业来攀投资。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切实提高西博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

  ——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打造四川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借助川滇黔十市地州合作与发展峰会胜利召开之势,加速推进跨地区、跨省际的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与各地在产业、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友好城市的互访互往,将友好关系进一步延伸到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领域。

  ——积极推进“三外”工作。大力扶持外贸龙头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实现外贸出口2.28亿美元。组织企业参加外贸洽谈会、博览会,鼓励企业开展境外贸易,参与经贸合作,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1000万美元。加大外资项目引进力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确保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1.5亿美元。

  (五)落实维稳重任,构建平安社会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加快“天网”二期和“1221”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信访维稳作用,加大积案化解力度,妥善处理涉稳问题,确保不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做好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有效扩大基层民主。全面实施《攀枝花市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问责,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启动“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全社会法治管理水平。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以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为目标,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煤矿、危化、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私挖盗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整治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各位代表,要抓好上述工作,完成既定目标,促进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离不开政府自身建设的加强和改进。2011年,我们将以人民满意为标尺,以加快发展为己任,不断推动政府自身建设。一是坚持创新为先,谋跨越之业。大兴学习之风,推进思想解放,前无先例敢于探索,先行先试善于创新,放眼全国勇于超越,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中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全面审视我市跨越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对总量、结构、效益等事关经济发展的问题,突破定势、大胆作为,对自然灾害、社会治安等事关和谐稳定的问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破解难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发展中实现跨越。二是坚持民生为本,办为民之事。把执政为民理念融入进感情里、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在推进发展中更多地关注民计民生,在加快建设时更多地考虑为民利民,在强化管理上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更加注重富民优先,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居民收入协调起来,把改善群众物质生活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尽快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三是坚持监督为重,兴诚信之德。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阳光行政。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强化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定并实施《攀枝花市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既定的目标、部署的工作和确定的事项,实行责任到人、事事追踪、件件落实,以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取信于民。四是坚持廉政为要,树清廉之风。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强化教育,注重预防,健全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深入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切实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加大对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着力解决教育、卫生、涉农、涉企等民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真正以清廉务实的作风、干净做事的正气、改革发展的实绩,回报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

  各位代表,今天的攀枝花,正在焕发着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正在聚集着加快发展的巨大能量。让我们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推进攀枝花发展新跨越、开创攀枝花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