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转载)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4-12-29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四川省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本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四川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编制。全文包括概述,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及咨询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6个部分。本年度报告电子版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www.sc.gov.cn)全文公开,如有疑问请与四川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30号;邮编:610016;联系电话:028-86604984;电子邮箱:xxgk@sc.gov.cn)。

    一、概述

    2013年,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按照《条例》要求,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深化公开内容,不断拓展公开渠道,推动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水平。一是制定贯彻国务院工作部署的政策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我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川办发〔2013〕64号),将重点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3〕81号),将国务院相关工作要求细化落地。二是把政府信息公开纳入依法行政工作部署。将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纳入《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的规定的通知》(川府发〔2013〕1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2013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的通知》(川办发〔2013〕14号),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三是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开属性源头认定机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融入文、会、事办理之中,在文件草拟、会议方案制定时即将信息公开与否、公开责任单位、公开时限等予以明确;进一步完善承办人员初审、承办部门负责人审核、单位负责人审发的政府信息公开“三审”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接收、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并固化为工作制度。四是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平台应用。截至2013年底,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已覆盖我省92个省级部门,20个市(州)、163个县(市、区)政府,工作平台及工作流程进一步统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和填报格式进一步规范,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初步实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二)聚焦公众关切,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围绕我省实施的三大发展战略,全面公开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价格和收费、征地和拆迁等涉及面广、公众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全面公开省本级和73个省级部门(单位)、21个市(州)“三公”经费2013年预算情况。二是及时做好“4·20”芦山强烈地震信息公开。省政府网站第一时间制作“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专题,全面及时公开灾情信息、决策部署、抢险救援、次生灾害、交通路况等信息。有关单位及社团组织在部门网站及时、全面公开捐赠款物接收和使用信息,省政府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建设“‘4·20’芦山强烈地震捐赠信息公开”专栏进行集中展示,及时发布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1个专项规划,并将相关重建部署、重建动态和重建采购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三是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信息公开。及时公开我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大举措,分批次公布我省省本级调整取消的279项行政审批项目和取消的21项省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积极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搭建“目录、一厅、二平台”,即行政职权目录、电子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基础平台和行政权力运行监察平台,通过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晾晒省直部门“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通过电子政务大厅公开行政权力事项办理情况。四是切实加强民生信息公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民生工程,将10个大项75个分项的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建设年限、总投资及年度计划投资、项目业主单位、责任单位以及项目推进、完成情况等信息面向社会公开,涉及资金1600多亿元。

    (三)拓展公开渠道,狠抓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一是不断提升网站建设水平。加强对全省政府网站建设工作指导,分类科学制定省级部门、市(州)、县(市、区)政府网站年度评测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以评促建推动全省政府网站建设步入规范发展轨道。二是全力推动市(州)和省直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应用。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现状,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务微博应用的通知》(川办函〔2013〕114号),明确开通时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市(州)、省直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应用,在省政府网站显著位置开设“政务微博”专栏集中展示市(州)和省直部门的政务微博,整合信息发布资源,联动全省政务微博,构建新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截至2013年底,21个市(州)和57个省政府部门(单位)开通政务微博。三是努力拓展其他公开渠道。对历年来政府公报刊登的文件进行系统清理并电子化,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政府信息公开资源库。各级政府政务服务大厅、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设施、设备的配备。进一步加强政府领导热线电话、96196政务服务热线、“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等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热线电话有人接、能及时答复公众询问。建设省政府网站移动应用客户端。不断提升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利性,扩大政府信息的影响力,为公众提供及时、优质、权威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保障措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强化考核检查。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市(州)、县(市、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全省政府系统办公室(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列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按照国家要求,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分批次对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4个国家试点及18个省试点县(市、区)开展检查评估工作,推动相关地区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二是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成都、德阳、绵阳、内江等地政府信息公开具体工作情况,帮助分析研究解决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和省直部门具体负责依申请公开工作的同志就如何界定不予公开范围和解决申请人重复申请、多次申请问题等开展研讨,着力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工作办法。三是加强培训交流。召开全省政府网站建设工作会议,以会代训,交流学习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站建设先进单位工作经验;赴广元等市(州)对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机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召开3次省直部门政务微博应用专题培训会,对63家省政府部门(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通过考核检查、培训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各地各部门对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全省各级行政机关2013年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897968条,其中,概况类139225条,占2.0%;计划总结类166709条,占2.4%;法规公文类442349条,占6.4%;工作动态类4463555条,占64.7% ;人事类83404条,占1.2%;财政类96843条,占1.4%;行政执法类715175条,占10.4%;其他信息790708条,占11.5%。

    市(州)各级行政机关2013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630222条,其中,概况类122258条,占1.8%;计划总结类160177条,占2.4%;法规公文类433643条,占6.5%;工作动态类4304242条,占65.0% ;人事类78036条,占1.2%;财政类90562条,占1.4%;行政执法类688862条,占10.4%;其他信息752442条,占11.3%。

    省政府部门2013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67746条,其中,概况类16967条,占6.3%;计划总结类6532条,占2.4%;法规公文类8706条,占3.3%;工作动态类159313条,占59.5% ;人事类5368条,占2.1%;财政类6281条,占2.3%;行政执法类26313条,占9.8%;其他信息38266条,占14.3%。

    (一)通过政府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各地、各部门按照《条例》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政府网站上积极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2013年,全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政府信息5885850条(含在政府网站上的政务微博公开信息),其中省政府网站公开信息103895条,省政府办公厅通过省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2726条。全省各级政府网站开设了1550个信息公开重点工作专栏,公开重点领域政府信息715560条。

    (二)通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截至2013年底,全省21个市(州)共开通了52个政务微博,有9个市(州)开通了12个政务微信;省直部门共开通65个政务微博,4个省直部门开通了政务微信。全省各级行政机关通过政务微博、微信公开信息1311687条。

    (三)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全年共刊载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人事任免、四川省情等239条。向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和村(社区)以及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等免费赠阅77万余份。

    (四)通过新闻发布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全年共召开新闻发布会1688次,其中,省政府新闻办召开31次,市(州)召开1539次,省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和有关单位召开118次。省政府网站网络新闻发布厅直播、录播新闻发布会116次。

    (五)通过阳光政务热线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举办阳光政务热线48期,组织协调48个省级部门(单位)的48名(次)厅级领导干部和600多名(次)处级领导干部走进《阳光政务》直播间,接听听众电话751个,解答咨询258人次,受理诉求493个,追踪督办42次,电话回访400多人(次)。

    (六)通过信息公开查阅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查阅点5250个,接待人数832万人次;在各级档案馆开设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405个,接待人数52万人次;在各级图书馆开设查阅点1154个,接待人数257万人次。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及咨询情况

    (一)申请情况。2013年,我省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6624件,其中,省政府及其部门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240件,市(州)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5384件;现场书面申请2859件,占43.2%,以信函形式申请2040件,占30.8%,以网络形式申请1426件,占21.5%,以传真形式申请103件,占1.6%,以其他形式申请196件,占2.9%。

    从申请公开的内容来看,涉及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类信息的占32.8%,财政资金类信息占2.5%,行政执法类信息占34.9%,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信息占7.3%,其他信息占22.5%。

    (二)申请处理情况。2013年我省受理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已答复6562件,其余62件申请按照《条例》规定结转至2014年度办理。省政府办公厅全年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21件,全部按时依法予以办理。

    已办理答复件中,公开信息的有5227件,占总数的79.7%;部分公开信息的有233件,占总数的3.6%;因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原因不予公开的有118件,占总数的1.8%;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有212件,申请信息不存在的有208件,申请内容不明确或转其他途径办理的有564件。

    (三)咨询情况。2013年,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共接受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约428万人次,其中省政府及其部门接受咨询18万人次,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接受咨询410万人次。

    省政府部门接受咨询量列前3位的是:省工商局、林业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州)政府接受咨询量列前3位的是成都市、眉山市、泸州市。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在依申请公开工作中均未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13年,全省共受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申请256件,其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189件、确认违法39件、其他纠错28件。全省共受理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诉讼90件,审结81件,其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67件、纠错9件、原告撤诉等其他处理5件。

    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3年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尚需进一步深化,政府应用新媒体发布政府信息、服务社会公众和与民互动交流的能力尚待增强等。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积极改进。

    (一)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切实加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房分配、医疗服务收费、高校招生、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招录等信息公开,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

    (二)不断强化重大政策公开和解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或公布意见采纳情况。结合政策落实情况,积极解读政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加强解疑释惑,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

    (三)不断加强新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在线服务。推动市(州)、省政府部门应用好政务微博,本年内开通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加强业务培训,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强新媒体应用管理,确保运行安全可靠、服务优质高效。

 

点击下载此文件